《兰亭序》讲的是生死,《滕王阁序》说的是始终,《岳阳楼记》聊的是进退
作者:南行兮
涉及楼阁亭的文章很多,有王粲叹登楼,有杜牧讽阿房,有欧阳修的醉翁亭,有苏轼的放鹤亭,有苏舜钦的沧浪亭,有刘基的阅江楼,松凤阁……不计其数,但是能借楼阁,表达胸臆,在古今的前后照应中,几乎以同样的叙事方式,又推陈出新,超脱自己的现状,抒发一种“高级”的思考,摆脱简单的感性感慨,寥寥可数。其中,王羲之在晋人南渡以后,盛宴之下,写了兰亭;王勃在驱逐出京以后,写了滕王阁;范仲淹在新政失败以后写了岳阳楼。这三篇几乎是一样的模板,但又有不一样的情怀。最值得放在一起比较学习。
《滕王阁序》的行文逻辑和思想架构在整个古文史上可以说是承前启后,承的《兰亭集序》的前,启的《岳阳楼记》的后。从王羲之到王勃,三百年才出一篇这样的旷世文章,从王勃到范仲淹,也是三百多年才出一篇这样的旷世文章。
一个人在中间挑起六百年的分量,除了王勃,还能数出来几个人?
很多人总觉得王勃写《滕王阁序》只是用了华丽的词藻,那是因为他们不懂每一个文字的递转,背后的力量和情感。也很少有人真正帮他们解读《滕王阁序》,因为文化涵养的缺失,大多数语文老师,也不能讲好《滕王阁序》,止步于文辞。于是出现一种荒唐的现状,说起《滕王阁序》,就是一味的吹“落霞与孤鹜齐飞,秋水共长天一色”。
《滕王阁序》讲的是什么?
事实上《兰亭序》讲的是生死,《滕王阁序》说的是始终,《岳阳楼记》聊的是进退。
要谈《滕王阁序》,就必须把王勃在文中用骈文讲的始终,以白话文讲出来。
要达到这个目的,得着重谈谈浓缩到无以复加的“时运不齐”段:
嗟乎!时运不齐,命途多舛。冯唐易老,李广难封。屈贾谊于长沙,非无圣主;窜梁鸿于海曲,岂乏明时?所赖君子见机,达人知命。老当益壮,宁移白首之心?穷且益坚,不坠青云之志。酌贪泉而觉爽,处涸辙以犹欢。北海虽赊,扶摇可接;东隅已逝,桑榆非晚。孟尝高洁,空余报国之情;阮籍猖狂,岂效穷途之哭!
“时运不齐,命途多舛”是一个论点,是王勃对人事而不是自己的论断,他认为人的命运不好,前途就波折,晦暗难明,为了证明这个论据,他用了冯唐、李广、贾谊、梁鸿四个人举例,证明运气不到,就算有能力,有好的环境依然出不了头。
不出头,就算了吗?命运无常,就要屈服命运吗?
并非如此!
恰恰相反,越是知命,越要坚守本心!
王勃认为:
老当益壮,宁移白首之心?穷且益坚,不坠青云之志。
就算败给了时间,败给了穷困的境况,还是要不认命!
这里有两句很关键的,“酌贪泉而觉爽,处涸辙以犹欢”。
换成今天的话,就是遇到好事别得意洋洋,遇到坏事别闷闷不乐。
就是告诉你,无论命运给了你什么,你都不要沉沦其中,就算是喝了让人贪婪的泉水,也要保持清醒,就算是像涸辙之鲋,也不要抑郁寡欢。
只要能坚守自己“北海虽赊,扶摇可接;东隅已逝,桑榆非晚”。
四个字,来日方长!
王勃在这里,是充满辩证主义哲思的。现在人们翻译“北海虽赊,扶摇可接;东隅已逝,桑榆非晚”。直接理解为:北海虽然遥远,乘着旋风可以到达。早年的时光虽然已经逝去,珍惜将来的岁月,为时还不晚。
怎么能这样理解呢?上下文完全不通!这里是用庄子的小大、远近之别说哲理的。
真正的意思用白话文理解是:
对于别人来说,北海很远,但对于专注直上九天的鲲鹏来说,它就是扶摇而上,触手可及。
太阳一旦出了山,对于东边来说,是一种失去。但对于西边来说,恰恰及时。所以要看到,失去的同时,正是在收获。
王勃用极精炼的短句,以人和事,掺杂哲理,告诉大家,当然也是告诉当时的自己,只要坚持自己的心中志向,该得到的就一定能得到,该来的就一定回来!
只有理解到这一层,才会明白,为什么这一段会突然有一句:
孟尝高洁,空余报国之情;阮籍猖狂,岂效穷途之哭。
孟尝这个人,品行高洁。他为官的时候,恢复水域生态,让迁徙出去的蚌珠去而复返。在历史上创造了“合浦珠还”的典故。但是他“单身谢病,躬耕垄次,匿景藏采,不扬华藻。”也就是称病辞职,隐匿才华,在国家和百姓需要他时,他却放弃自己为民请命的本心,只是过自己的安心日子。
阮籍呢?佯狂保命,只有在没人的地方,才敢痛哭。
在王勃看来,这两个人都没有真正坚守自己的本心,在时局命运的面前,他们是“变节”了的。一个只留下报国的清名情怀,一个只佯狂保命,王勃觉得他不能做这样的人,无论命运时局怎样,王勃都不要像他们学习。
那要怎样呢?
勃,三尺微命,一介书生。无路请缨,等终军之弱冠;有怀投笔,慕宗悫之长风。舍簪笏于百龄,奉晨昏于万里。非谢家之宝树,接孟氏之芳邻。他日趋庭,叨陪鲤对;今兹捧袂,喜托龙门。杨意不逢,抚凌云而自惜;钟期既遇,奏流水以何惭?
他要干大事,明大礼,交大友!
从京城跑到豫章,被皇帝斥责,几乎丢了小命,王勃依然相信,自己年纪轻轻,志向远大,来日方长!
要知道,王羲之面对盛宴,只想到了生死。
但是王勃面对盛宴,他想到的是就算命运无常,我也要九死无悔,一以贯之。
这是多么澎湃的少年意气啊,多么像毛主席说的:恰同学少年,风华正茂,书生意气,挥斥方遒。
我用了接近两千字,先把核心讲出来,然后我们再分析整篇文章的布局。文章劈头交代《滕王阁序》的背景,先说地理位置,再说风土人情,这确实是写文章的常规套路,不必多说。
但王勃厉害在哪里呢?
他擅长吹牛,把星野、文武融入其中,给了在座的所有人天大的面子。你们都是天地下最有灵气的土地上汇聚的最有灵气的一群人。
就差直接说一句天下人物在洪州,洪州人物在此阁了。
第二、三段吹重修以后的滕王阁的气象,这里我懒得翻译了,文辞华美,但最讲究的是他是前后上下左右以不同的方位来描写滕王阁的,最后落脚在远望。以文字带人游览了一遍滕王阁。
第四段就是在观景中生出的情感了,天高地迥,觉宇宙之无穷;兴尽悲来,识盈虚之有数。
他在楼上看到美轮美奂的场景,想到滕王阁废了又重修,甚至今天重修的滕王阁可能比以前更加华美堂皇,人才荟萃。所以思虑万千,联想自己的生世,联想命运未来。
第五段便是我前面主要分析的他对命运的思考,对坚守初心,有始有终的感悟。
华美的文笔之下,全是由实到虚,由眼前到万古的悠悠哲思。
用最脍炙人口的句子,道出最豪迈的心声,这完全不是文章的事了。是一个人对古往今来深刻感受,对送往迎来深刻感受,对身名泯灭深刻感受后的完美表达。
命运盛衰,一念如磐。
自王羲之写完兰亭集序以后,王勃在他的生死感悟上,升华出“牢记初心”,不移白首之心,不坠青云之志。写出来个人面对宏大命运和复杂政治局势的岿然不动。
直到三百年以后,范仲淹才在他的模板上,悟出了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。写出来个人境遇面对天下苍生和黎民得失的先后有别。
天才横溢的人,用了三百年的时光,纠结了一生才气精华,在盛世难遇的文章华筵上,才喷薄而出这样水银落地,不露痕迹的完美句子。
Last Modified·2022年11月9日 11:51作者:南行兮
链接:https://www.zhihu.com/question/487075839/answer/2587070077
来源:知乎
著作权归作者所有。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,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您尚未登录,请先登录才能评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