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昨日的世界》读后感

dengli 2024.6.5 10:25 441 0
文学杂记 学记

      《昨日的世界》是斯蒂芬·茨威格的一本回忆录,叙述了他所认识的特定时期的各种人物,他亲身经历的社会政治事件,他对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的感受,记录了当时欧洲从一战前夜到二战欧洲危局的社会现实,批露了世界文化名人鲜为人知的生活轶事,同时穿插了作者各种细腻的心迹。茨威格1881年出生在维也纳一个犹太富商家庭,1934年遭纳粹驱逐,先后流亡英国、巴西,1942年在孤寂和理想幻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。本书写于1939-1940年间,于1944年出版。

      读本书的感触是很复杂的。

      最开始的几章,鸡皮疙瘩都起来了。“太平世界”描述的是青少年时期的维也纳,蓬勃的生机、浓郁的艺术氛围、安逸的生活环境,当时的人民追崇“沉稳”“保险”的生活方式,投资房产、保险,打扮上追求老沉稳重,和几年前国内环境给我的印象如出一辙。“上个世纪的学校”简直和我上学的时候一样,学业的严格、家长学生对学习的认真态度、应试教育等等。“情窦初开”对于性教育的讨论,和我当时的年代对待性教育的做法又何尝不是一致呢。但这是100年前的欧洲啊,这才是让我鸡皮疙瘩起来的原因,我们似乎才经历一百年前欧洲经历的事情。那么之后呢,我迫不及待想继续看下去,想象着时间滚滚向前,世界越来越美好。

      但,仿佛就是在一个刹那间,那个溢彩流光、平和安逸的世界就不复存在了。仅仅十几年后的1914年,一战爆发,接下来是二战。巧合的是,看这本书的时候正值巴以冲突愈演愈烈,巴勒斯坦几乎走到了亡国的边缘。一百年后的今天,在世界的另一边又重复着《昨日的世界》的景象,书中承载的战争记忆以现实的方式呈现出来。所以我在通过网络去了解最新战争状况时,心情更加沉重,既有对身处战争中的人民的同情,又有对自己身处环境的瑟瑟发抖。

      书最后写到了作者在二战后流亡英国的遭遇,然后戛然而止。我的情绪像被突然按下暂停键,很突然。直到今天写读后感看到“1942年在孤寂和理想幻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”,才倒吸一口气,明白过来。当时作者应该是看不到任何希望的曙光了,才放弃了自己如此热爱的事业,放弃了自己曾蓬勃生长的生命。我竟未从书中提前感受到绝望无助的情绪,感叹作者的伟大。

      愿世界和平!

Last Modified·2024年6月5日 12:28

暂无评论

您尚未登录,请先才能评论。